lrc歌词下载,晴天歌词,与你到永久,抖音歌曲,那么骄傲,remember me,歌词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文稿库歌词网
热搜:

 

  

外文名:Arnold Schönberg

中文名:阿诺尔德·勋伯格

别名:勋伯格

国籍:奥地利

出生地:维也纳

职业: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作家,画家

生日:1874年9月13日

代表作:歌剧《摩西与亚伦》、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有弦乐队版)、管弦乐《五首管弦乐曲》、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声乐与乐队《古雷之歌》、《华沙幸存者》、朗诵与室内重奏《月光下的彼埃罗》、四首弦乐四重奏、数十首钢琴小品

逝世日期:1951年7月13日

所属时期/乐派:浪漫主义,20世纪第二维也纳乐派

擅长类型:管弦乐,声乐曲,舞台音乐,室内乐,键盘乐

知名作品:歌剧《摩西与亚伦》、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有弦乐队版)、管弦乐《五首管弦乐曲》、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声乐与乐队《古雷之歌》、《华沙幸存者》、朗诵与室内重奏《月光下的彼埃罗》、四首弦乐四重奏、数十首钢琴小品

简介: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

从艺历程:起初,勋伯格受19世纪末德奥浪漫派作曲家的影响,创作风格被归类为浪漫派晚期的半音主义,1908 年结识画家康定斯基,并和他共同举办享誉一时的蓝骑士画展。两位艺术家在创作理念上交相刺激影响,而开启了勋伯格音乐创作上著名的表现主义时期,在此期间,勋伯格的音乐创作,慢慢由浪漫晚期的复杂调性转为无调音乐,无调音乐时期维持大约十五年,于1923年,正式提出他的十二音列理论,正式进入他的十二音列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的多年里,勋伯格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思考音乐结构上,1911年他开始执教于柏林和维也纳。1933年,纳粹指责其音乐颓废,是毒害德国青年的垃圾,把身为犹太人的作曲家赶出了其任教8年的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此后勋伯格定居于美国,前后在波士顿和洛杉矶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勋伯格不再信仰天主教,而改信犹太教,他始终关注自己同胞的命运,终于在1947年,凭着一种无法竭止的情感于12天里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包括全部歌词和音乐的杰作《华沙幸存者》,这部为朗诵、男声合唱以及管弦乐队而作的作品仿佛是作曲家灵魂深处的巨大悲鸣,象征着一个犹太人的全部尊严。作曲家晚年创作了几部完整系列的12音作品,摩西与亚伦是其最后一部歌剧,可惜作曲家逝世时尚未完成,故演出时通常略去第三幕。

此外,勋伯格还是一位画家,其中他的自画像最为著名。

个人创作:分期

勋伯格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903)等。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风格

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需要“解决” 到协和和弦。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如单人剧《期待》(1909)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在《月迷的皮埃罗》中,勋伯格还发展了一种介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说白歌唱。无调性阶段的重要作品还有《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1913)等。 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等。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音乐戏剧

勋伯格创作了4部音乐戏剧作品:1909年的

独幕独角音乐戏剧《期待》,1913年的独幕配乐戏剧《幸运之手》,均运用自由无调性写成。1930年的独幕歌剧《日复一日》则是严格的十二音体系的作品。未完成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创作于1931—1932年间,也是一部无调性的十二音音乐作品。这是一部带有清唱剧性质的歌剧,作品叙述了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的出走埃及的过程。剧中人物们交替采用传统的唱法、半念半唱的朗诵式行腔和有韵律的说白。摩西只有一个高潮性的唱句。这部歌剧的前半部分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表现,特别是狂乱的“金牛犊之舞”,但后半部分乏味,大部分篇幅在讨论宗教。虽然在戏剧性的发展上缺乏贯穿性,但音乐部分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勋伯格的创作除早期作品外,大多难于被人理解,当时经常遭到冷遇。在他死后,对他的音乐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多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而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

理论著作

他的理论著作《和声学》(1911)、《音乐的思想与逻辑》(1934—1936,未完成)、《音乐创作基础》(1948)、《配器学》(1949)和《和声的结构功能》(1937—1948)以及论文集《风格与思想》(1950)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成就:勋伯格与韦伯恩、贝尔格共同开创了“第二维也纳乐派”,并编写了《和声学》(1911),提出《十二音列理论》(1923),凡此皆深远地影响了二十世纪音乐的后续发展。

勋伯格创造性的十二音体系中的特殊音乐构造、律动关系更为复杂艰深,这十二个音符,可以按照任意顺序排成一个序列,但不能存在重复现象。一个序列进行完毕之后,下一个序列不是对上一个序列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复杂而严格的顺序原则再次出现。勋贝尔格的创作动力源自个人纯粹的心里欲求而非以公众公认的习惯性审美伦理为转移,他勇敢的探索始终一往无前。勋贝尔格使半音获得与全音同等地位的十二音体系,作为崭新方法论的诞生,动摇了西方传统经典音乐美学体系的基础。

『Arnold Schönberg (勋伯格)』的专辑
『Arnold Schönberg (勋伯格)』的歌曲